快捷蒐索
今天:

中交四航局:築就南沙生態屏障,匠心雕琢灣區"翡翠鏈"

May 9, 2025 地方新聞

(通訊員:羅民華、廖國偉、曾俊佳)構建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是當前發展的主旋律,從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,到社會生活的點滴變遷,再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,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。

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,作為落實國家相關規劃綱要與方案的重點專案,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伴隨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,南沙迎來蓬勃發展,城市建設日新月異,產業蒸蒸日上。同時,區域發展也對水安全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在南沙區萬頃沙鎮,原有水利設施在面對極端天氣時,暴露出防洪潮標準不足、排澇能力有限的問題。為順應區域綠色發展的需求,駐穗央企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中交四航局”)勇擔重任,毅然開啟生態堤和河湧整治專案建設,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打造安全、生態、宜居的水環境,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。

 

在挑戰中探尋堅固與綠色平衡生態堤

中交四航局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生態堤建設工程(21湧以南)承載著重要的使命,它集防洪、生態、景觀、休閒等多重功能於一體,與周邊的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場館相互映襯,共同塑造了南沙區獨特的城市風貌與濱水空間體系。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設計標準建設的生態堤,宛如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,為南沙區抵禦著極端天氣和潮水侵襲,提供了可靠的防洪潮保障。

2023年10月,中交四航局專案團隊正式進場施工,卻未料到,開工伊始便遭遇了棘手難題。南沙綜合體專案所處區域地質條件極為複雜,四周被泥塘包圍,土地含水量高得驚人。“這些地基承載力低、壓縮性高,要在這樣的軟基上建4.5公里堤防,難度不亞於在豆腐塊上‘壘長城’。”中交四航局專案負責人蔣永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仍不禁感慨萬千。

為了攻克這一難關,蔣永春帶領技術骨幹深入現場考察,反復研究,還組織專家進行評審。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與分析,最終確定了“堆載預壓+攪拌樁”複合處理方案。堆載預壓,就像是在土裏插入一根根“吸管”,通過在地基上堆載大量的土,讓土裏的水分順著排水板的通道疏導到表土層和集水井,從而把水“吸”出來。“這裏面積廣闊、地基軟,要先把地基壓實,再採用攪拌樁將關鍵部位和土質較軟的區域加以固化,就像在‘豆腐’上插筷子,讓它變得更堅實更穩固。”蔣永春形象地解釋道。

方案確定後,施工現場迅速掀起了大幹快上的熱潮。一船又一船的堆載土從海上運過來,有序地填進場區內,攪拌樁施工也緊密配合,有條不紊地推進。在中交四航局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下,終於成功穩住了這塊“軟豆腐”,有效解決了軟土地基的沉降和穩定性問題,為後續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。

“工程建設沒有捷徑可走,在整個建設過程中,我們面臨著土源不足、交叉施工以及暴雨洪澇等諸多干擾。特別是在暴雨季節,為確保工程進度,機械和人員24小時連軸轉,排水泵和人工修築排水渠雙管齊下,大家齊心協力,就為了能按期完成任務。”中交四航局專案生產經理蔡楚輝談及生態堤建設的艱辛過程,滿是感慨。經過連續奮戰,中交四航局專案團隊成功將地基沉降控制在設計允許範圍內,為後續工程掃清了障礙。

如今,漫步在生態堤上,海風輕拂,送來陣陣花香。臨水側的格賓石籠間,小魚歡快地遊弋;斜坡上的植生混凝土裏,狗牙草的根系深深紮入土體。原來,生態堤的堤岸結構設計獨具匠心,採用了植草護坡和格賓石籠護坡。植草護坡如同給堤岸穿上了一件綠色的“毛衣”,草本植物的根系緊緊抓住泥土,有效防止水土流失;格賓石籠護坡則像一個個堅固的“石頭籠子”,既能抵禦水流的沖刷,又為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之所。此外,景觀設計巧妙融入自然元素,通過種植各類本土植物,構建起層次分明、錯落有致的植被群落,隨著季節變換,呈現出四季有景、色彩斑斕的景觀效果,成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。

 

喚醒水鄉靈動脈絡守護生態家園

在生態堤的不遠處,中交四航局萬頃沙十九湧以南河湧整治工程按照5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設計標準開展,旨在全方位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。“以前下大雨,這裏的水三天都排不幹,到處都是積水,出行特別不方便。”當地居民對十九湧昔日的模樣仍記憶猶新。

該工程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目標,致力於提高該片區域綠地系統雨水資源利用率、年徑流污染削減率以及綠地率,打造人與自然平衡的生態走廊。工程涵蓋了河湧整治、水系聯通、溢流堰建設及生態建設等多個關鍵環節,各環節緊密相連,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水生態修復體系,就像是為該片地區進行一場精細的“血管疏通手術”。這不僅是解決當前河湧防洪排澇問題的關鍵,更是改善河湧生態環境、恢復其自然生態功能的重要舉措。

河湧整治長度達5.3公里,中交四航局建設者們拓寬現狀河湧,有效增加了行洪能力與蓄水量;對河底進行清疏,去除淤泥和雜物,加快了河流水流速度,減少了污染物積累,顯著改善河流水質。護岸工程選用生態友好型材料和工藝,如生態混凝土、石籠網等,這些材料在抵禦水流沖刷的同時,還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空間,有力促進了水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。

水系聯通工程長度為1.8公里,包括十九湧至二十湧連接湧1.2公里和二十湧至二十一湧連接湧約0.7公里。打通這些連接湧,實現了不同河湧間水體交換與流通,增強了河湧水動力,大大提高了水體自淨能力和水資源利用率。

在河底清淤的過程中,中交四航局專案團隊投入數十臺清淤設備接續工作,沉積多年的黑臭淤泥被緩緩抽出,夾雜其中的塑膠瓶、廢舊漁網等垃圾也隨之浮出水面。隨著一車車淤泥被運往處理場,河床漸漸變得清澈,河水也變得輕快起來,猶如一條掙脫束縛的蛟龍,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。最終,各匯水分區的徑流污染削減率大於61.5%,水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,充分滿足了海綿城市建設要求。

河湧周圍是55.66公頃生態建設區,在河湧兩岸打造生態廊道時,中交四航局建設者們充分考慮到海邊海風強勁、濕氣重的自然環境,特意挑選了根莖粗壯的本土水生植物和濱水植物。但是由於海邊土壤長期處於高濕度狀態,透氣性不佳,導致部分植物根系無法正常呼吸,難以汲取養分,嫩葉蜷曲發黃。如何讓植物們“自由呼吸”成為建設者們最關注的問題。通過觀察植物長勢,中交四航局建設者在低窪處開鑿了排水暗溝,不僅可以調節水流,也為植物根系及時輸送氧氣。漸漸地,蘆葦挺直了腰杆,海芋舒展了新葉,木棉樹幼苗在岸邊紮下了根。它們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河湧兩岸,形成了層次豐富、功能多樣的生態群落,為眾多生物提供了棲息地,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。

夕陽西下,嶄新的生態堤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,伴著瑩瑩碧水,在南沙最南端圈出一道綠意盎然的“翡翠鏈”。遠處,水鳥成群,肆意翱翔在被夕陽染成橙紅色的天空中,與鬱鬱蔥蔥的生態走廊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。中交四航局的建設者們以“水利工匠”的執著與堅守,歷經4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,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堅實可靠的防洪屏障和充滿智慧的生態景觀。他們不僅刷新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,更通過55.66公頃生態建設,打造出“水安全、水生態、水景觀”三位一體的現代水利樣板,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當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迎來四方賓客時,這些蜿蜒的堤岸與清澈的河湧,正默默訴說著四航人如何用專業與匠心,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上繪就人水和諧的嶄新畫卷。

快捷蒐索

澳门綜合性全球新聞網站。網站主要通報公共事務、地方新聞和企業新聞公告,為大眾提供全面、包容的資訊。

© 澳门環球日報